一、医疗器械板块的股票都有什么啊?
到现在为止,A股市场医疗器械板块的上市公司有116家。
其中有代表性的龙头有:
迈瑞医疗: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,也是全球医疗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,产品主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临床检验及试剂、数字超声、放射影像四大领域;
鱼跃医疗:在国内的制氧机、雾化器、轮椅车、血压计、听诊器等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;
乐普医疗:国内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龙头企业。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在国内外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;
正海生物:国内再生材料领域龙头企业,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,临床应用涵盖口腔科、头颈外科、神经外科等领域;
英科医疗:国内医用一次性手套龙头企业,主营业务涵盖医疗防护、康复护理、保健理疗、检查耗材四大板块;
三鑫医疗:国内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领先企业,主要产品有“留置导管类、血液净化类、注射类、输液输血类”四大系列;
乐心医疗:家用医疗健康设备领先企业,主攻“智能穿戴”与“移动医疗”两大方向,产品包括可穿戴运动手环(手表)、电子健康秤、脂肪测量仪、电子血压计等。
二、手术穿铅衣是预防什么
心脏病人手术需要用到的心脏介入设备,会发射出X射线,对人体造成伤害,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铅衣才能防辐射。
另外,铅衣是一种特殊的服饰。铅衣可以通过嫌袭屏蔽射线,使患者在做身体检查时的的伤害降到最低,国家要求进行放射检查时,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性腺、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。
在医院里对于医生来说,在检查的时候,防辐射墙,辐射防护门窗和铅衣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,对于患者就需要一套铅制的围脖、围裙、帽子来保护自己,发挥铅衣的最大作用,使射线的对自己的伤害减到最少。铅衣是医院、化工、国防等不可缺少的最佳辐射防护工具。
扩展资料:
铅衣种类:
一、长袖射线防护服
1、国际最新型防护铅皮:现今国际上最超轻、超薄、超柔软防护材料;与同类进口铅衣比较可减轻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的相对重量;
2、防护性能极佳:铅分布十分均匀,正常使用铅当量不会衰减;提供0.35Pb铅当量;耐磨、易清洗表面材料最大程度保护您的投资;
3、全新结构设计,采用多层材料制作,加上专业的人性化结构设计,让您穿戴倍感舒适;
4、精密制作工艺:做工精雕细琢,一丝不苟,经久耐镇者差用,让您用得放心;
5、款式新颖、品种齐全:丰富的尺码,不管您胖瘦、高矮,总有一款适合您,就像为您量身定制;十几种款式、丰富的颜色可选,充分张扬您的个性。
二、单面射线防护围裙(铅围裙)
1、新型防护铅皮:现今国际上最超轻、超薄、超柔软防护材料;与同类进口铅衣比较可减轻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的相对重量;
2、防护性能佳:铅分布十分均匀,正常使用铅当量不会衰减;提供0.35/0.5mmPb铅当量;耐磨、易清洗表面材料
3、全新结构设计:采用多层材料制作,加上专业的人性化结构设计,让您穿戴倍感舒适;
4、精密制作工艺:做工精雕细琢,一丝不苟,经久耐用,让您用得放心;
5、款式、品种齐全:丰富的尺码,十几种款式、丰富的颜色可选,充分张扬您的个性。
三、超薄柔软型介入射线防护手套
1、现今防护性能最好的介入防护手套,
2、灰色质感,提供御皮7.0,7.5,8.0,8.5四种尺码可选,
3、超薄,仅有0.007英寸厚,
4、让您手具有高度的感知性;手术操作时活动自如。
四、射线防护眼镜
1、铅当量:正0.5mmPb/侧0.5mmPb
2、此射线防护眼镜由高透明铅玻璃精心配装在精致结实的眼镜架上,带侧封防护,并可按处方配光学度数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_心脏介入治疗
百度百科_铅衣
三、福建省立医院方主亭医生
福建省立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,介入医学专家。
以下是记者的报导,供您参考。
医院“铅衣人”:在射线中救死扶伤
发布时间: | 点击数:134 | 字号:大 中 小
海都记者随医记③
随医地点:省立医院介入手术室
时间:4月20日8:00至20:00
随医记者:黄演、章微、肖春道
一场手术下来,方医生的衣服已经湿透,他换上干衣服后继续新的手术
在始终明亮的手术室内,一场接着一场的手术,让医生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,只有困了累了,才知道该下班了
海都记者(右)也穿上30斤重的铅衣
陈良生(老陈)――已过花甲的老主任,任性固执,说一不二。
方主亭(小方)――人高马大,文艺青年,能把手术写成诗歌的年轻博士。
许多人知道医学里有“外科”、“内科”,却很少人知道“介入科”。“介入”是现代医疗产物,它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做引导,利用穿刺和导管进行诊疗。对于病患来说,这意味着穿一个很小的口,去治大病或者疑难杂症,而且只要局麻。
不过,“医学影像”意味着辐射,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易“消化”的伤害,病人接受的是短暂的辐射;做介入的医生,意味着经年累月地承受辐射。
4月20日上午9点13分,省立医院导管手术室,第一台手术开始,医生第一次踩下开关,黄灯亮起,辐射开始;之后,老陈和小方轮番上阵,9台手术结束后,已是傍晚6点30分,全程无休。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,已无法计算。
超过12个小时的跟班,记者体验了30斤铅衣的笨拙,也品尝了乏味的午餐,而这一切,只是介入医生普通的工作日。
孤独的手术室
因为射线的缘故,这里的手物毁术室被铅墙和铅玻璃包围,与世隔绝,连穿透力极强的射线,都被严实地关在手术室里。
“我要踩下去了,你们要不要出去?”老陈提醒我们。手术台下,有个脚踩开关,踩动后,黄灯亮起,病人身体的透视影像呈现在屏幕上,这意味着辐射开启。虽然记者和医生们穿着同样的防辐射铅衣,但他搭蚂卖们还是认为“能少一点,就少一点”。
手术室里一般是一到两个医生,用很细的导管和导丝在病人身体内穿行。导管走到身体的什么地方,走的方向对不对,全靠屏幕上的透视影像判断。有时,导管会放出一阵“烟雾”,那是造影剂。通过“烟雾”可以看清病灶的形态。然后,医生们盯着图像,开始手上的“针线活”。
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清醒的。老陈偶尔会和病人交流,甚至抛出冷笑话,缓解紧张气氛。
因为辐射的缘故,一堵铅墙把手术室隔成内外两重天地。
手术室内外的互动很多,一般是通过麦克风传话。但是,由于常年协作,默契度很高,他们常常用眼神和手势交流。手术室外,人们常常是跑步的节奏,才能配合得上里面的医生。慢了,医生是会开骂的。手术室里,医生静静地做事,偶尔也有讨论,说的均是医学术语,语调很平和,比如,“要不要送个鞘进去?”“不要放,越放窟窿越大……”
50%的辐射
记者进入手术室采访前,需要穿上很重的铅衣,戴上铅围脖。
“生过孩子没?”进入手术室前,医生这样问记者。
“射线首先会影响腺体,所以,要把腺体保护好。要保护骨髓,还有生殖器官。”旁边的技术员林秋萍解释说。
比起一般的手术医生,介入医生多了知逗几件装备:铅衣、围脖、铅帽、铅手套。整套重约30斤。这些,是在辐射环境下保护医生的装备,大约能挡掉50%的射线。这些装备,又闷又重,记者穿着半小时后,就觉得背部酸痛。而医生做完一台手术,身上就会被汗浸透,就得脱下衣服,换一身干的。
所以,有时医生为了更舒服地做手术,许多防护能省则省,比如铅帽。4月20日全天,没有医生戴这种沉重的帽子。年纪最大的陈良生最过分,连围脖都不戴,甲状腺在射线环境中没了保护。
“辐射量?可以计算的,但麻木了,算了也没用。今天就两个医生,算不算,一样都要上台。”
“干这个,就不能太计较,计较就没法干了。我们是连班,正常到了下午3点要下班了,但可能‘正常’吗?”
“放射假有啊,一年有一个月……但没休过,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,你休了谁来替?”
中午12点,手术间隙,参与手术的所有人窝在狭小的储物间吃饭。记者和医生们闲聊了起来,因为记者的探班,医生自己掏钱买了好吃的盒饭,而平时他们都吃食堂送来的盒饭。
医生的情怀
介入手术室的老陈和小方是两代医生。两代医生有着不同的情怀。
老陈60岁,说话直接,大包大揽。他说治好一个病人,看着病人活蹦乱跳地离开最有幸福感。当问及“什么事最难忘”时,回答是“把病人搞死时最难忘”,再问下去,所谓“搞死”,是同情病人但无力回天的情况,“哎,医学真是不完美。”老陈说,有时候实在救不好病人,眼泪都会掉下来。
小方36岁,是名博士,也是文青,喜欢用散文的形式科普今天的病例,用手机拍些写意的照片,甚至写诗。当天,所有手术都做完了,方博士却坐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一台手术。于是,他借用了最近很火的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翻看过去的文章,他几乎把各种时事热点都写进介入手术病例了:铁帽子王、DUANG、大老虎、大白……这一切,都是为了让病人和同行更有兴趣了解介入。
手术做完,天黑了,小方不放心今天做过手术的病人,跑到病区一个一个地问过去。
结束时,已是夜里8点,高强度工作整整12小时,天下着雨。
翻开小方在微信上写的科普文章,竟然翻到他写的一首诗:
今晚,有雨敲窗
但愿不是急促的电话声让我从睡梦中惊醒
今夜,有雨敲窗
就让我心如止水,置身于墨色的静夜
感恩岁月,赠予我们一杯清茶相伴的时光。
榕城快评之随医观察二:
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
背景:周一,海都记者在省立医院进行12小时的跟班采访,体验介入科医生的一天,近30斤笨拙的铅衣,乏味的午餐,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,已无法计算。
在跟访时,手术间隙,陈良生医生接了一个免提电话。电话那头,朋友说,家人急腹症,痛个半死,送到医院,医生开了一个20多厘米的口子,才找到是尿道破裂。“你说,现在医学都这么发达了,什么检查不能做,还需要开20多厘米的口子。我要告医院!”
一听,老陈就急了,几乎是吼回去的:“我告诉你医生没有错!你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!”老陈说这话时有些咬牙切齿。他告诉朋友,当时,病人痛得半死,无创的检查可能要2~3天才有结果,到时候家属又说医生是脓包,病人痛成这样都束手无策。搞不好,痛得人都有可能没了。剖腹探查是当时最有效的处置。
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多少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。随着人类寿命不断延长,医学不断发展,于是,人们对医学有一种幻觉,认为医学无所不能。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,最好的设备,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,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。人们对医学期望值越高,一旦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的预期,或者治疗过程达不到患者的理想,医患之间就可能由“同路人”变成“陌路人”,甚至成为“仇人”。
有不少医闹事件,都是因为病患不了解病理就“想当然”。在电视剧《心术》中,有一位妈妈,因为身患多种病需要做多次手术,开多次刀,结果她的儿子就向媒体投诉,说“把我的妈妈当马路,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,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”,结果掀起轩然大波,差点毁了一个好医生。而这样的例子,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。
作为患者,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,更要对自己的治疗有理性的认识。稍微一点“不如意”,就恶语相向,最后不仅伤医,更是伤己。(海峡都市报4月23日第33、41版 记者 黄演 章微/文 肖春道/图)